新农人的三重转变——来自宝鸡农业现代化一线的观察
新农人的三重转变——来自宝鸡农业现代化一线的观察
新农人的三重转变——来自宝鸡农业现代化一线的观察本文(běnwén)转自【群众新闻网】;
新农人齐昆(右)指导(zhǐdǎo)农户使用无人机(资料照片)。 受访者供图
夏收期间,别人在田里忙得热火朝天,西北地区(xīběidìqū)首个无人农场——宝鸡利民无人农场的负责人王浩杰(wánghàojié)却格外从容。他坐在(zuòzài)电脑前,输入几组指令,无人收割机、运粮机随即协同作业(zuòyè),不多时,一块麦田便颗粒归仓。“以前种地靠力气,现在靠智慧。”他说。
这,是新时代(shídài)的种粮人。
在宝鸡,这样的新农人已有(yǒu)8000多人。他们(tāmen)脚上仍沾着泥土,却已习惯用科技思维种田;他们奔走在田间地头,脑子里(nǎozilǐ)却有品牌意识、市场逻辑、流量思维。
农业现代化,说到底,是人的(de)现代化。这些新农人的情况各不相同,转变(zhuǎnbiàn)路径却有相似之处:从“会种地(zhòngdì)”到“会经营”,从“靠经验”到“靠科技”,从“独自耕作”到“带动一片”。
这场转变(zhuǎnbiàn),并非偶然。
近年来,宝鸡坚持把培育新农人作为(wèi)(zuòwéi)夯实农业现代化根基的重要抓手,培育了一大批有文化、懂技术、善经营(jīngyíng)、会管理的新农人,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。
前不久,省农业农村厅公布2024年度(niándù)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(xiàngmù)绩效评价结果,宝鸡市又一次获评“优秀”。这是宝鸡市连续第五年获得该(gāi)等次评价。
从“会(huì)种地”到“会经营”
6月26日清晨,宝鸡市(bǎojīshì)陈仓区慕仪镇第三村的玉米地里,刘星星挽着裤腿、踩着露水,蹲在地头查看墒情。很难(hěnnán)想象,他曾是一家建筑(jiànzhù)公司的老板。
刘星星是宝鸡市陈仓区谷雨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。几年前,他返乡种地。有多年工程管理经验的他一开始就(jiù)盯着市场。2021年,他成立农业合作社,流转(liúzhuǎn)土地800多亩,发展小麦、玉米(yùmǐ)等规模种植,年产值超600万元,带动周边560多户农户(nónghù)增收。
“现代农业(xiàndàinóngyè)不能光埋头(máitóu)种地,还要抬头看市场。”刘(liú)星星说。起初他种的是青储(qīngchǔ)玉米(yùmǐ),亩均效益不到500元,周期长、效益低。第二年,他改种鲜食玉米,亩均效益提高到1500元以上,而且生长周期缩短近一个月,为小麦腾出了播种期,实现了效益叠加。“账算得多了,就更懂得‘经营’二字的分量。”刘星星说。
摸索中,刘星星不断学习农业知识,还参加“乡村CEO”职业经理人培训,系统学习市场分析、品牌(pǐnpái)打造、财务管理等知识。他逐步理出一条“经营农业”的路子:一是推动(tuīdòng)三产融合,扩大规模、延伸加工链条;二是打造区域品牌,建设(jiànshè)文旅融合示范点;三是联动周边(zhōubiān)村镇,统一标准、联合销售、抱团(bàotuán)发展。
“农业不是单打独斗,拼的是链条协作。如今,合作社560多户农户一起(yìqǐ)种、一块(yīkuài)销售,从产地到市场(shìchǎng)串起一张协作网。”刘星星说,今年,他计划试种油菜,兼顾生态、景观与经济效益。
从“会种地”到“会经营(jīngyíng)”“谋得远”,“刘星星”们正用市场理念与专业(zhuānyè)能力拓宽致富路径。
从“靠(kào)经验”到“靠科技”
齐昆是“90后(hòu)”新农(xīnnóng)人,干农业时更像一名工程师。相比凭经验“拍脑袋”,他更信数据、靠模型。在他托管的3万亩良田上,9000多户农户的种植安排,都是由他的一套算法反复推演得出(déchū)的。
过去“靠天吃饭(kàotiānchīfàn)”,如今“吃科技饭”。从土壤湿度到(dào)气温变化,从病虫害预警到市场波动,田间的一切变量都实时上传到云端,由系统(xìtǒng)自动研判(yánpàn)、精准调度。今年春耕,系统建议推迟播种几天,成功避开了倒春寒。
齐昆把无人机当成田间(tiánjiān)“哨兵”,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处理;把大(dà)数据当作“参谋(cānmóu)”,预测市场需求、调整种植结构。“以前卖粮是等人上门收,现在我们直接对接加工厂。”他说,“这(zhè)叫从田间到餐桌,全程可追溯。”
去年,他帮助群众增收粮食1500吨(dūn)。
他也(yě)从不“藏招”。课堂开进田间地头,直播讲解传到手机,他把农业机械技术讲得(jiǎngdé)接地气,让群众听得懂、学得会。
在宝鸡,这样的(de)“科技派”新农人越来越多。他们用一双(yīshuāng)“数字眼”、一颗“科技心”,把传统农业的路径重新走了一遍(yībiàn),让这条通往乡村振兴的路越走越宽、越走越实。
从“独自耕作(gēngzuò)”到“带动一片”
6月(yuè)25日,宝鸡市凤翔区热浪滚滚。靳鹏带着农户(nónghù)查看玉米(yùmǐ)长势,确认下一轮水肥计划。一上午,他接了4通电话,协调农资、对接订单、安排培训。
1993年出生(chūshēng)的靳鹏不(bù)满足于自家的“一亩三分地”,而是(érshì)把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。他返乡开公司、建合作社,带动全村人一起种地。
从最初承包几十亩地,到如今带领上百户农户共同发展,合作社不仅提供技术指导,还统一采购(cǎigòu)农资(nóngzī)、对接市场,帮助乡亲们降低成本(jiàngdīchéngběn)、提高收益。
为了让(ràng)更多农户参与进来(jìnlái),他推出“入股分红(fēnhóng)”机制。农户以土地或资金入股,年底根据收益分红。这样一来,不仅解决了资金问题,还增强了大家的凝聚力。靳鹏说:“农业是个长线活,只有抱团取暖,才能走得(dé)更远。”
岐山县的肖倩(xiàoqiàn),返乡10年,建起了6400亩猕猴桃标准化基地(jīdì)、1万吨冷库、3000吨猕猴桃精深加工中心,带领(dàilǐng)乡亲们搞电商、做直播,将产品卖到全国各地,打造了岐山特色(tèsè)猕猴桃全产业链,带动3万余人增收致富,年卖出1.2万吨猕猴桃鲜果。
这些新农人有一个共同点:不光自己干,还带着大家干。从(cóng)“会种地”到(dào)“会经营”,从“靠经验”到“靠科技”,从“独自耕作”到“带动一片(yīpiàn)”……农业在变,关键在于(guānjiànzàiyú)人先变。他们不只种出了庄稼,也种出了农业的未来。(群众新闻记者 刘坤 李静茹)
本文(běnwén)转自【群众新闻网】;
新农人齐昆(右)指导(zhǐdǎo)农户使用无人机(资料照片)。 受访者供图
夏收期间,别人在田里忙得热火朝天,西北地区(xīběidìqū)首个无人农场——宝鸡利民无人农场的负责人王浩杰(wánghàojié)却格外从容。他坐在(zuòzài)电脑前,输入几组指令,无人收割机、运粮机随即协同作业(zuòyè),不多时,一块麦田便颗粒归仓。“以前种地靠力气,现在靠智慧。”他说。
这,是新时代(shídài)的种粮人。
在宝鸡,这样的新农人已有(yǒu)8000多人。他们(tāmen)脚上仍沾着泥土,却已习惯用科技思维种田;他们奔走在田间地头,脑子里(nǎozilǐ)却有品牌意识、市场逻辑、流量思维。
农业现代化,说到底,是人的(de)现代化。这些新农人的情况各不相同,转变(zhuǎnbiàn)路径却有相似之处:从“会种地(zhòngdì)”到“会经营”,从“靠经验”到“靠科技”,从“独自耕作”到“带动一片”。
这场转变(zhuǎnbiàn),并非偶然。
近年来,宝鸡坚持把培育新农人作为(wèi)(zuòwéi)夯实农业现代化根基的重要抓手,培育了一大批有文化、懂技术、善经营(jīngyíng)、会管理的新农人,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。
前不久,省农业农村厅公布2024年度(niándù)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(xiàngmù)绩效评价结果,宝鸡市又一次获评“优秀”。这是宝鸡市连续第五年获得该(gāi)等次评价。
从“会(huì)种地”到“会经营”
6月26日清晨,宝鸡市(bǎojīshì)陈仓区慕仪镇第三村的玉米地里,刘星星挽着裤腿、踩着露水,蹲在地头查看墒情。很难(hěnnán)想象,他曾是一家建筑(jiànzhù)公司的老板。
刘星星是宝鸡市陈仓区谷雨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。几年前,他返乡种地。有多年工程管理经验的他一开始就(jiù)盯着市场。2021年,他成立农业合作社,流转(liúzhuǎn)土地800多亩,发展小麦、玉米(yùmǐ)等规模种植,年产值超600万元,带动周边560多户农户(nónghù)增收。
“现代农业(xiàndàinóngyè)不能光埋头(máitóu)种地,还要抬头看市场。”刘(liú)星星说。起初他种的是青储(qīngchǔ)玉米(yùmǐ),亩均效益不到500元,周期长、效益低。第二年,他改种鲜食玉米,亩均效益提高到1500元以上,而且生长周期缩短近一个月,为小麦腾出了播种期,实现了效益叠加。“账算得多了,就更懂得‘经营’二字的分量。”刘星星说。
摸索中,刘星星不断学习农业知识,还参加“乡村CEO”职业经理人培训,系统学习市场分析、品牌(pǐnpái)打造、财务管理等知识。他逐步理出一条“经营农业”的路子:一是推动(tuīdòng)三产融合,扩大规模、延伸加工链条;二是打造区域品牌,建设(jiànshè)文旅融合示范点;三是联动周边(zhōubiān)村镇,统一标准、联合销售、抱团(bàotuán)发展。
“农业不是单打独斗,拼的是链条协作。如今,合作社560多户农户一起(yìqǐ)种、一块(yīkuài)销售,从产地到市场(shìchǎng)串起一张协作网。”刘星星说,今年,他计划试种油菜,兼顾生态、景观与经济效益。
从“会种地”到“会经营(jīngyíng)”“谋得远”,“刘星星”们正用市场理念与专业(zhuānyè)能力拓宽致富路径。
从“靠(kào)经验”到“靠科技”
齐昆是“90后(hòu)”新农(xīnnóng)人,干农业时更像一名工程师。相比凭经验“拍脑袋”,他更信数据、靠模型。在他托管的3万亩良田上,9000多户农户的种植安排,都是由他的一套算法反复推演得出(déchū)的。
过去“靠天吃饭(kàotiānchīfàn)”,如今“吃科技饭”。从土壤湿度到(dào)气温变化,从病虫害预警到市场波动,田间的一切变量都实时上传到云端,由系统(xìtǒng)自动研判(yánpàn)、精准调度。今年春耕,系统建议推迟播种几天,成功避开了倒春寒。
齐昆把无人机当成田间(tiánjiān)“哨兵”,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处理;把大(dà)数据当作“参谋(cānmóu)”,预测市场需求、调整种植结构。“以前卖粮是等人上门收,现在我们直接对接加工厂。”他说,“这(zhè)叫从田间到餐桌,全程可追溯。”
去年,他帮助群众增收粮食1500吨(dūn)。
他也(yě)从不“藏招”。课堂开进田间地头,直播讲解传到手机,他把农业机械技术讲得(jiǎngdé)接地气,让群众听得懂、学得会。
在宝鸡,这样的(de)“科技派”新农人越来越多。他们用一双(yīshuāng)“数字眼”、一颗“科技心”,把传统农业的路径重新走了一遍(yībiàn),让这条通往乡村振兴的路越走越宽、越走越实。
从“独自耕作(gēngzuò)”到“带动一片”
6月(yuè)25日,宝鸡市凤翔区热浪滚滚。靳鹏带着农户(nónghù)查看玉米(yùmǐ)长势,确认下一轮水肥计划。一上午,他接了4通电话,协调农资、对接订单、安排培训。
1993年出生(chūshēng)的靳鹏不(bù)满足于自家的“一亩三分地”,而是(érshì)把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。他返乡开公司、建合作社,带动全村人一起种地。
从最初承包几十亩地,到如今带领上百户农户共同发展,合作社不仅提供技术指导,还统一采购(cǎigòu)农资(nóngzī)、对接市场,帮助乡亲们降低成本(jiàngdīchéngběn)、提高收益。
为了让(ràng)更多农户参与进来(jìnlái),他推出“入股分红(fēnhóng)”机制。农户以土地或资金入股,年底根据收益分红。这样一来,不仅解决了资金问题,还增强了大家的凝聚力。靳鹏说:“农业是个长线活,只有抱团取暖,才能走得(dé)更远。”
岐山县的肖倩(xiàoqiàn),返乡10年,建起了6400亩猕猴桃标准化基地(jīdì)、1万吨冷库、3000吨猕猴桃精深加工中心,带领(dàilǐng)乡亲们搞电商、做直播,将产品卖到全国各地,打造了岐山特色(tèsè)猕猴桃全产业链,带动3万余人增收致富,年卖出1.2万吨猕猴桃鲜果。
这些新农人有一个共同点:不光自己干,还带着大家干。从(cóng)“会种地”到(dào)“会经营”,从“靠经验”到“靠科技”,从“独自耕作”到“带动一片(yīpiàn)”……农业在变,关键在于(guānjiànzàiyú)人先变。他们不只种出了庄稼,也种出了农业的未来。(群众新闻记者 刘坤 李静茹)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